极地学院
——
团队深入走访后发现,由于地区科普发展差异化,各地青少年们对于这个遥远又神秘的冰雪世界更加充满了好奇。“极地学院”项目应运而生。
本项目结合团队丰富的实地极地科考经验和本校双一流平台,打造高水平课程和专业教育培训。弘扬南极精神以及科学家精神,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,为祖国的未来灌注独特的活力与热。
气象条件
——
具备南极极地气候特点。中山站年平均气温零下10℃左右,极端最低温度达零下36.4℃;中山站地区受来自大陆冰盖的下降风影响,常吹东南偏东风,8级以上大风天数达174天,极大风速为43.6米/秒;降水天数162天,年平均湿度54%,全年晴天的天数要比长城站多得多。中山站有极昼和极夜现象,连续白昼时间54天,连续黑夜时间58天。中国在南极所建立的两个考察站都设有气象站,都已在世界气象组织注册,全年对各气象要素进行不间断的观测。
雪龙2”号南极大学开学
——
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每次在航渡期间都会开办内容丰富、形式多样的教学课程,被称为南极大学。航行在太平洋上的“雪龙2”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迎来南极大学开学。
“雪龙2”号南极大学校长、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徐世杰在开学典礼上发言,考察队汇聚了我国极地考察一流人才,来自五湖四海、不同学科的考察队员可在专题讲座中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。随后,徐世杰主讲了第一课《南极条约体系展望与思考》。
中山站
——
中国南极中山站是中国在南极洲建立的第二个常年科学考察站,建成于1989年2月26日。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。中山站设施齐全,功能完备,是我国内陆考察的交通枢纽。在科研方面主要开展气象观测、极区高空大气物理、冰雪和大气、海洋、地质、地球化学、地理、环境监测等科研观测和研究。中山站每年可接纳120人度夏,25人越冬。
长城站
——
中国南极长城站是中国在南极洲建立的第一个常年性科学考察站,建成于1985年2月20日。位于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西部的菲尔德斯半岛上。 站区规模为4082㎡,现有各类建筑物12座,包括1号栋、综合活动中心、科研办公楼、发电栋、生活栋、综合库、科研栋、污水处理栋、废物处理栋、食品仓储栋、锅炉房、果蔬栽培房等。在科研方面主要开展了生物研究、环境监测、常规气象观测、冰雪、海冰、地质、地磁、地震学观测、卫星测绘等科研观测和研究。长城站每年可接纳40人度夏,25人越冬。
昆仑站
——
中国南极昆仑站是中国首个南极内陆夏季考察站,建成于2009年1月27日,地理坐标为80°25'01"S, 77°06'58"E,距离南极中山站直线距离1260公里。昆仑站建在内陆冰盖的最高点——冰穹A地区,海拔高度4087米,冰穹A地区空气稀薄,含氧量仅为沿海的60%左右,被称为“不可接近之极”。在科研方面主要开展冰川学、天文学、地球物理学、大气科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,是一座“天然实验室”。昆仑站每年可接纳20人度夏。
泰山站
——
中国南极泰山站是中国第二个南极内陆夏季考察站,建成于2014年2月8日。海拔高度2621米,距离中山站直线距离520公里,距离昆仑站距离715公里。在科研方面主要开展极地冰川和气象学观测系统、空间物理学观测系统,泰山站为昆仑站、固定翼飞机和南极格罗夫山(距离泰山站85公里)考察提供重要支撑。泰山站每年可接纳20人度夏。
北极-黄河站
——
中国北极黄河站位于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,是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,成立于2004年7月28日。站区主体建筑576平方米,配备有常规观测实验室、干/湿实验室、极光观测室、会议室、储藏室和宿舍,可供18人同时居住和工作。北极黄河站为我国北极科学考察提供稳定的科学和保障平台,主要支撑海洋生态、陆地生态、空间物理、冰川物质平衡与运动、大气物理与化学、地理信息观测等多个专业方向的科学监测及研究工作。
现场部署
——
团队从2004年开始,多次参与南北极科学考察,累计投放浮标近百枚,各种观测设备??台。累计为全国范围内29个科研院所提供数据服务
做最前沿的科普,用最先进的装备
——
装备研发
——
团队进过多年发展,逐渐形成包括能源信息装备、现场原位感测单元、三位一体空间感测网等在内的特种定制化装备研发格局。并在南极成功搭建长城站观测网。
公益活动
——
团队依托志愿者团队多次成功组织“极地进校园”、“极地课堂”等线下公益科普活动;同时,搭建公众号、网站,参与南极云科考等多维线上公益科普平台
多维合作
——
团队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、同济大学、清华大学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。团队成员累计收到数十次央视官方报道,
极地传送门
——